国债可以提前支取吗?国债提前支取会有什么损失?
- 民生热点
- 2023-01-07 06:03:28
- 64
国债是国家以其信用为基础,按照债的一般原则,通过向社会筹集资金所形成的债权债务关系,投资者购买国债之后可以到期返本付息,也可以选择提前支取,不过投资者提前支取国债,可能会损失一定的利息。
比如,投资者提前支取电子式国债,其扣取利息的规则如下:
持有电子式国债不到6个月,是不算利息的;持有电子式国债满半年及其以上且不满2年的,扣取6个月的利息;持有电子式国债满2年及其以上且不满3年的,扣取3个月的利息;持有电子式国债满3年及其以上且不满5年的,扣取2个月的利息,同时,投资者往往还需要按照兑取本金的1‰左右来缴纳一定的手续费用。
国债分为三年期和五年期,都是可以提前支取的,与银行存款不同的是,国债提前支取可以分档计息,而不像银行存款全部按照活期计息,因此国债的优势还是很大的。
国债如果提前兑取,需要支付兑取本金的0.1%作为手续费,并按持有时间分档计息。
电子式国债提前兑取需扣除一定天数的利息,具体计息方式如下:
1、不满6个月提前兑取不计付利息;
2、满6个月不满24个月按票面利率计息并扣除180天利息;
3、满24个月不满36个月按票面利率计息并扣除90天利息;
4、持有第二期满36个月不满60个月按票面利率计息并扣除60天利息。
虽然国债可以提前支取,但是持有时间越短越不划算,因此购买之前尽量做好长期持有的打算。
拓展资料:
国债又称国家公债,是国家以其信用为基础,按照债券的一般原则,通过向社会发行债券筹集资金所形成的债权债务关系。国债是中央政府为筹集财政资金而发行的一种政府债券,由中央政府向投资者出具的、承诺在一定时期支付利息和到期偿还本金的债权债务凭证,由于国债的发行主体是国家,所以它具有最高的信用度,被公认为是最安全的投资工具。
主要特点
国债是债的一种特殊形式,同一般债权债务关系相比具有以下特点:
从法律关系主体来看
国债的债权人既可以是国内外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也可以是某一国家或地区的政府以及国际金融组织,而债务人一般只能是国家。
从法律关系的性质来看
国债法律关系的发生、变更和消灭较多地体现了国家单方面的意志,尽管与其他财政法律关系相比,国债法律关系属平等型法律关系,但与一般债权债务关系相比,则其体现出一定的隶属性,这在国家内债法律关系中表现得更加明显。
从法律关系实现来看
国债属信用等级最高、安全性最好的债权债务关系。
从债务人角度来看
国债具有自愿性、有偿性、灵活性等特点。
从债权人角度
国债具有安全性、收益性、流动性等特点。
按照不同的标准,国债可作如下分类:
按举借债务方式不同,国债可分为国家债券和国家借款。
国家债券:是通过发行债券形成国债法律关系。国家债券是国家内债的主要形式,中国发行的国家债券主要有国库券、国家经济建设债券、国家重点建设债券等。
国家借款:是按照一定的程序和形式,由借贷双方共同协商,签订协议或合同,形成国债法律关系。国家借款是国家外债的主要形式,包括外国政府贷款、国际金融组织贷款和国际商业组织贷款等。
按偿还期限不同,国债可分类定期国债和不定期国债。
定期国债:是指国家发行的严格规定有还本付息期限的国债。定期国债按还债期长短又可分为短期国债、中期国债和长期国债。
短期国债:通常是指发行期限在1年以内的国债,主要是为了调剂国库资金周转的临时性余缺,并具有较大的流动性
中期国债:是指发行期限在1年以上、10年以下的国债(包含1年但不含10年),因其偿还时间较长而可以使国家对债务资金的使用相对稳定
长期国债:是指发行期限在10年以上的国债(含10年),可以使政府在更长时期内支配财力,但持有者的收益将受到币值和物价的影响。
不定期国债:是指国家发行的不规定还本付息期限的国债。这类国债的持有人可按期获得利息,但没有要求清偿债务的权利。如英国曾发行的永久性国债即属此类。
国债可以提前支取吗?
国债是可以提前支取的,不管是记账式国债、凭证式国债还是电子式国债都是支持提前支取的。所谓提前支取就是在国债到期之前就将买入国债的资金取出。尽管国债是支持提前支取的,但是在国债付息日和到期日前15个工作日是不能办理提前支取业务的,所以办理提前支取的时候也要选择好时间。
国债提前支取会有什么损失?
凭证式国债和电子式国债在办理提前支取的情况下是需要支付提前支取金额1%的费用作为提前支取的手续费的,并且提前支出是会要损失一部分利息的。凭证式国债和电子式国债在提前支取的时候,都是采用的靠档计息的方式,具体如下:
【1】持有时间不满6个月,办理提前支取手续是不计利息的;
【2】持有时间时间满1年,不满2年,按照2.74%的利率计算利息;
【3】持有时间满2年,不满1年,按照3.49%的利率计算利息;
【4】有时间满3年,不满4年(五年期凭证式国债),按照4.01%的利率计算利息;
【5】持有时间满4年,不满5年(五年期凭证式国债),按照4.15%的利率计算利息。
对于记账式国债办理提前支取的手续,则不会损失利息。
以上就是关于国债提前支取的有关内容介绍,希望能够有所帮助。需要提醒的是,电子式国债和凭证式国债都是属于储蓄式国债,区别在于记录的方式不一样的,电子式国债是以电子方式记录的,凭证式国债是以纸质凭证的方式记录的。
按照财政部国债发行计划,今年第一期和第二期电子式储蓄国债已经在八点半开始发售。
储蓄国债有两种,一种是凭证式储蓄国债,购买者会得到一张书面国债凭证,投资者只能在指定的代销银行柜台购买;另外一种是电子式储蓄国债,无书面凭证,投资者既可以在指定的银行柜台购买,也可以在指定的网上银行购买,还可以在指定的手机银行购买。
简单回顾一下今年第一季度储蓄式国债的基本情况。
今年第一季度发行的储蓄式国债为凭证式储蓄国债,最大发行总额为300亿元,固定利率,固定期限,按照期限分为两期发行。
第一期凭证式储蓄国债的期限是3年,票面年利率是3.35%,最大发行额度为150亿元。
第二期凭证式储蓄国债的期限是5年,票面利率比3年期国债利率高了0.17个百分点,为3.52%,最大发行额为150亿元。
投资者购买国债后,可到原购买机构提前兑取,利息分档计算。从购买之日算起,不满半年不计算利息,满半年不满一年,按照年利率0.35%计息,满一年不满两年,按照1.82%计息,满两年不满三年,按照2.84%计息,满三年不满4年,按照3.26%计息,满四年不满五年,按照3.4%计息。
现在重点介绍一下正在发行的第二季度储蓄式国债的基本情况。
与第一季度发行的凭证式储蓄国债不同,第二季度发行的储蓄式国债为电子式国债。
第二季度储蓄式国债的利率是多少呢?
这是广大投资者最为关心的问题。
根据财政部公告,第二季度储蓄式国债分两期发行,第一期的期限是3年,第二期的期限是5年。
两期国债均为固定利率、固定期限,最大发行额500亿元,发行期为2022年4月10日到4月19日。
3年期国债的票面年利率是3.35%,5年期国债的票面年利率是3.52%,最大发行额均为250亿元。
从年利率上来说,与今年第一季度发行的凭证式储蓄国债的利率是一样的。
什么时候开始计算利息?
2022年4月10日开始计算利息,按年付息,每年4月10日支付利息。第一期和第二期分别于2025年4月10日和2027年4月10日偿还本金,同时支付最后一次利息。
假如张某在二季度购买了10万元的3年期储蓄式国债,每年可以获得3350元的利息,持有到期,共获得10050元的利息。如果购买了10万元的5年期国债,每年可以获得3520远的利息,持有到期共获利17600元,在当前各大银行存款利率持续低迷的情况下,这样的收益还是非常不错的。
目前共有包括中国工商银行在内的29家承销团成员同时通过其网上银行代销国债,但只有4家银行可以通过其手机银行销售,这4家银行分别是中国工商银行、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招商银行、江苏银行。
国债能否提前兑取呢?
根据规定,国债发行期内不得提前兑取。今年第二季度国债的发行期是4月10日到4月19日,这个期间不能提前兑取。比如张三在4月10日购买了20万元的3年期国债,4月11日就后悔了,想提前兑取,这种情况下,在19日之前是不能兑取的。
不过,在发行期结束后,购买者可以提前兑取。
提前兑取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提前兑取地点。
只能在银行营业网点的柜台办理,不能在网上银行或者手机银行办理。
第二,提前兑取的利息损失。
从2022年4月10日开始计算,持有国债不满6个月,提前兑取没有利息。
持有国债满6个月不满24个月,按照票面利率计算利息,但要扣除180天利息。
持有国债满24个月不满36个月,按照票面利率计算利息,但要扣除90天利息。
如果是购买5年期国债,持有国债满36个月之前提前兑取利息的计算按照上述标准执行。满36个月不满60个月,按照票面利率计算利息,但要扣除60天利息。
第三、提前兑取要收取手续费。
投资者办理提前兑取,银行会按照提前兑取本金的千分之一向投资者收取手续费。
国债有什么特点?
与定期存款相比,国债利率比同期限的存款利率稍高一些,但比同期限的大额存单利率低一些,但国债在提前兑取的情况下,可以“靠档计息”,这是其他储蓄类存款没法相比的。
同时国债由国家信用背书,安全性极高,这也是大家购买理财产品时首先需要考虑的事情。
另外,国债购买门槛低,100元起购。
2022年第二季度电子式储蓄国债正如火如荼地发行中,你会买吗?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本文由admin于2023-01-07发表在见真知,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本文链接:https://www.528ic.cn/post/22933.html